文 章 信 息
锰掺杂诱导价态工程活化氮化钴:高效电催化甘油氧化耦合制氢
第一作者:李佳纯
通讯作者:孟祥桐*,邱介山*
单位: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
研 究 背 景
H2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无碳排放的特性,是极具前景的化石燃料替代品之一。目前,H2主要是通过蒸汽重整制备,此工艺需要高温且耗能高,故碳排放严重。目前,电解水被认为是制备绿氢的理想路线,该方法具有环境友好、灵活性高、可再生能源整合性强、产氢纯度高等突出优势,在实现清洁能源转型和氢能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。值得注意的是,电解水制氢(HER)过程常伴随阳极的析氧反应(OER)。与HER相比,OER为复杂的四电子转移过程,OER的反应动力学滞缓,加之其氧化还原电势较高(1.23 V vs RHE),从而导致电解水制氢的能量转换效率低;而且OER的产物O2的附加值低,容易与阴极产物H2混合,诱发安全问题。因此,发展低能耗、高效率、高安全性的新型电解制氢体系尤为重要。甘油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质副产品,来源广泛,可由植物油中提取或从生物柴油的生产过程中产生。
将甘油电催化氧化为甘油酸、乳酸、乙醇酸、甲酸等高值化学品,有助于降低废弃物的处理成本,是一种颇具潜力的增值途径。另一方面,相较于OER,甘油氧化反应(GOR)具有更低的氧化还原电势(0.69 V vs RHE),故其在热力学上更为有利;故利用GOR代替OER,耦合HER,可以极大地降低电解水制氢的能耗,提高能量效率。开发能够在较低电位下,同时实现高电流密度、高法拉第效率和高附加值产品产率的非贵金属GOR催化剂对于实现GOR的增值化、规模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文 章 简 介
近日,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邱介山教授、孟祥桐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“Valence Engineering via Manganese-Doping on Cobalt Nitride Nanoarray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ly Paired Glycerol Valorization and H2 Production”的研究文章。该文章报道了一种在泡沫镍(NF)上的由三维碳壳封装的锰掺杂氮化钴纳米阵列(Mn-CoN@C/NF),作为碱性介质中甘油氧化和H2生成的双功能电催化剂。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以及X射线吸收光谱(XAS)验证了锰成功引入CoN框架并调节Mn-CoN@C/NF中Co原子的价态,从而提高了Co3+与Co2+的比率(Co3+/Co2+)。优化的电子结构使其展现出优异的GOR和HER活性,并在较宽电压范围内实现了甲酸盐的高选择性。原位拉曼光谱进一步揭示了反应机理。此外采用DFT理论计算进一步研究了Mn引入致使催化活性提升的原因。
本 文 要 点
得益于Mn掺杂策略对CoN中Co价态的调控, Mn-CoN@C/NF对于甘油氧化反应表现出非凡的电催化性能,仅需1.19、1.33和1.37 V vs RHE,即可达到10、100和400 mA cm-2的电流密度,并展现出优异的C-C键裂解能力。在1.35 V vs RHE下获得了96.3%的超高选择性以及创纪录的法拉第效率(97.7%)并在较宽电压范围内实现了甲酸盐的高选择性。Mn-CoN@C/NF同样对HER也表现出超高活性,在达到10 mA cm−2时过电位仅为31 mV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Mn-CoN@C/NF作为双功能催化剂的双电极电解槽能够在1.83 V下实现800 mA cm−2的工业级电流密度,与传统水裂解相比,节能效率高达15.0%。此外,DFT模拟结果表明,与CoN相比,掺杂的Mn物种不仅优化了HER的氢吸附动力学而且在提高Mn-CoN的电荷转移能力和提高Co3+密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图1 Mn-CoN@C/NF的合成示意图及其结构表征
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和氨化处理制备了Mn-CoN@C/NF。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显示了通过超声波从泡沫镍上剥离的Mn-CoN@C的微观结构,表明Mn-CoN@C纳米线由Mn-CoN纳米颗粒组成。Mn-CoN@C的高分辨率TEM(HRTEM)图片显示,Mn-CoN纳米线被厚度约为2 nm的无定形碳层包裹。为进一步确认碳层的存在,还进行了电子能量损失光谱(EELS)分析,结果如图所示显示了清晰可辨的碳层,厚度为2-3 nm。在氨化过程中,碳层起到了防止CoN纳米颗粒聚集的作用,从而避免了Mn-CoN@C纳米阵列结构的坍塌。从相应的HRTEM图片得出的Mn-CoN@C的反快速傅立叶变换(FFT)图片显示出清晰的晶格条纹,其平面间距为0.22 nm,这归属于CoN的(220)平面,揭示了Mn-CoN@C样品的高结晶度。这与Mn-CoN@C的选区电子衍射图(SAED)一致,显示出明显的衍射环。
图2 Mn-CoN@C/NF的电子结构表征
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结果表明,与CoN@C/NF相比,Mn-CoN@C/NF的Co3+峰向更高的结合能移动,这归因于Co原子的电子离域的程度增加,证实了Mn-CoN@C/NF纳米阵列的电子结构明显受到了掺入的Mn的影响。此外,Mn-CoN@C/NF的Co3+与Co2+的原子比(0.67)大于CoN@C/NF(0.38),表明前者表面形成了更多的Co3+活性位点。有趣的是,与CoN@C/NF相比,Mn-CoN@C/NF的N-M峰向更小的结合能移动。这表明了掺杂的Mn能诱导Co原子的电荷再分布并调整相关价态,从而推动Co-N键的电荷从Co转移到N,导致Co3+峰正移和N-M峰负移。为了研究Mn的掺入对电子结构和局部原子配位的影响,采用X射线吸收光谱(XAS)进行了研究。可以观察到Mn-CoN@C/NF的Co k-edge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(XANES)的吸收边能量与未掺杂的CoN@C/NF相比出现了正移,表明Co原子的平均价态有所升高。此外,傅里叶变换(FT)k3加权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(EXAFS)表明与CoN@C/NF相比,由于Mn元素的共价半径与Co元素的共价半径不同,Mn-CoN@C/NF的Co-Co峰位置略有偏移,这进一步证明了Mn元素的成功引入。
图3 Mn-CoN@C/NF的GOR活性和普适性分析
对所制备得到的催化剂使用三电极体系在1 M KOH和0.3 M甘油中进行了GOR活性测试。Mn-CoN@C/NF催化剂在实现工业水平的电流密度时(≥400 mA cm-2),GOR比OER低至少290 mV,这验证了其相应的节能特性,并且与OER相比提高了GOR的能效。Mn-CoN@C/NF只需要1.19 V(vs. RHE)的超低工作电位就能达到10 mA cm-2的电流密度,超过了无Mn源的CoN@C/NF和无碳层的Mn-CoN/NF,这表明Mn掺杂和碳层在提高催化性能方面不可或缺。作为实际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,Mn-CoN@C/NF在7个甘油电解周期(每个周期持续10小时)中通过电极的电荷变化微乎其微。有趣的是,LSV曲线显示,Mn-CoN@C/NF在氧化其他醇类时表现出卓越的催化活性并且可以转换为相应的酸,证实了Mn-CoN@C/NF作为电化学转化除甘油以外的小分子有机物催化剂的通用性,并且达到400 mA cm-2的工业级电流密度需要的电位至少比OER的电位低190 mV。
图4 甘油氧化路径及机理分析
为了评估Mn-CoN@C/NF在碱性介质中成功实现电化学甘油循环的情况,采用了1H NMR光谱来探测产物。甘油可以在Mn-CoN@C/NF催化剂上高效地转化为甲酸盐,并且在1.30至1.45 V(vs. RHE)的阳极电位范围内,甲酸盐的选择性和FE均超过90%,其中1.35 V(vs. RHE)时,甲酸盐的选择性(96.3%)和FE(97.7%)均居首位。为了深入了解Mn-CoN@C/NF催化剂在GOR和OER过程中的表面结构演变,进行了原位拉曼光谱研究。与OER相比,当甘油加入到1 M KOH电解液中(即GOR过程),弱CoOOH峰最初出现在1.4 V的电位下,随着电位的进一步升高,峰强度的变化是不可察觉的,这意味着Mn-CoN@C/NF内的-OOH化合物已经被甘油快速消耗,这与OH*相关的直接氧化机制密切相关。这一结果与GOR的LSV曲线吻合较好,没有出现Co3+氧化峰。在这种情况下,CoOOH物种作为甘油电化学升级循环的活性位点。
图5 Mn-CoN@C/NF的HER活性和全电池性能
对于HER,Mn-CoN@C/NF仅以31 mV的超低过电位达到了10 mA cm-2的电流密度,远远优于Mn-CoN/NF(101 mV)和 CoN@C/NF(76 mV)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过电位为180 mV时,Mn-CoN@C/NF的HER电流密度为196 mA cm-2,比CoN@C/N大近3倍。优异的催化活性可能是由于Mn掺杂引起的表面电子再分配,从而表现出对H*最温和的吸附。此外,基于Mn-CoN@C/NF的HER||GOR系统需要1.82 V便能实现与工业相关的800 mA cm-2电流密度,比水裂解至少低300 mV,节能效率超15%。
图6 DFT理论计算
DFT理论计算表明,CoN和Mn-CoN的在费米能级上都没有出现带隙,这表明它们具有金属性质,而金属性质有助于电催化反应过程中的快速电荷转移。CoN的d带中心在掺入Mn后(即Mn-CoN)略微偏移,从而导致反键态填充减少,这将改善吸附的氧化中间产物与活性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。此外,Mn-CoN表面Co位点具有更有利的热力学以及HER动力学。准原位电子顺磁共振(EPR)以及吸附能表明,Mn-CoN对于OH-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,这将更有利于催化剂的重建,而且除Mn-CoN表面的Co原子外,Mn原子本身也促进了甘油的吸附,这证明了Mn物种的多重功能。
结 论
本文报道了一种简单的两步合成方法(即水热法和氨化法),在泡沫镍上制备了三维碳壳封装锰掺杂氮化钴纳米阵列(Mn-CoN@C/NF)。XPS和XAS光谱同时表明,Mn物种成功地掺杂到Mn-CoN@C/NF晶格中,Mn掺杂触发了相邻Co原子的价态变化(即提高了Co3+与Co2+的比率)。得益于Mn-CoN@C/NF的独特电子结构,在碱性介质中可以作为GOR和HER的双功能电催化剂。Mn-CoN@C/NF在GOR方面表现出色,达到10和400 mA cm-2的电流密度时,工作电位仅为1.19 V和1.37 V(vs. RHE)。此外,在1.35 V(vs. RHE)下可以获得甲酸产品的超高选择性(96.3 %)和创纪录的高FE(97.7 %)。同时对HER也表现出很高的活性,Mn-CoN@C/NF在10 mA cm-2处仅有31 mV的超低过电位。
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利用Mn-CoN@C/NF催化剂作为阴极和阳极的双电极电解槽在1.83 V下实现了工业级的电流密度(800 mA cm-2),与传统水裂解相比,节电效率可达到15.0%。原位拉曼光谱揭示了在Mn-CoN@C/NF内原位形成的Co3+物种(即CoOOH)是GOR的活性来源。DFT计算结果表明,Mn-CoN@C/NF中Mn的掺杂促进了催化剂的电荷再分配,促进了甘油的吸附,并为HER提供了一个更加热中性的ΔGH*,从而具有了优异的双功能催化性能。本文章详细分析了电催化剂作为阳极和阴极的双重功能,为在工业条件下生产有价值的化学品提供了先进的节能电合成技术。
文 章 链 接
Valence Engineering via Manganese-Doping on Cobalt Nitride Nanoarray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ly Paired Glycerol Valorization and H2Production
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fm.202316718